《红楼梦》研究现在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在“红学”研究队伍中,闪现着一些作家的身影,如张爱玲、白先勇、王蒙和刘心武。这些作家在介入《红楼梦》研究时,各有立场也各有心得:在张爱玲那里《红楼梦》是“梦魇”,在白先勇那里《红楼梦》得到了“细说”;刘心武热衷于对《红楼梦》“揭秘”,而在王蒙这里《红楼梦》则成了“启示录”。
《红楼梦》对王蒙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关乎着写作手法的运用;既牵连到具体场景,也关涉着语言和结构……可以说小说写作的方方面面,王蒙都能从《红楼梦》中获得启发。在《红楼梦》给予王蒙的众多“启示”中,最有“哲理性”的“启示”恐怕是“镜子”与“时间”这两点。王蒙从“自我意识”入手,在《红楼梦》中发现曹雪芹在设计贾宝玉这一人物时,常常表现他的“因人及我”,并塑造了一个“与贾宝玉一模一样又似乎颇不相同的甄宝玉,甄宝玉就是镜中的贾宝玉”,“贾宝玉又是曹雪芹的镜子”,而《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喻示着其本身“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但是光学的也是哲学的”──它照出了贾宝玉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实相和虚相,追问着“我是谁”这一人生最根本的哲理问题。
同许多人一样,王蒙也注意到《红楼梦》里的时间“相当模糊”,这种总体上“无朝代年纪可考”的时间模糊性,在王蒙看来却是曹雪芹着眼于“更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事体情理’”的自觉追求。曹雪芹的这一追求给王蒙带来的启示是:“没有确定性的时间”正与小说要表现的“缺乏实在性的人生”相匹配,与此同时,在“每个具体的人和事,每个具体的时间”叙事中,时间又是具有“现时性、现实性、明晰性”的。于是,不确定和确定、虚与实的交织,就构成了《红楼梦》中的“时间形态”。
镜子与时间,是王蒙“红楼启示”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