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平生最爱在街头与路人交谈辩论,探讨生命意义。近段时间,在广州大学城附近,也有几位名校哲学系硕博生在路边摆摊,以“烤肠”会友,与民众展开“哲学交流”,引发了有关青年人学历与择业的广泛讨论。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硕博生往往是在“象牙塔”中深耕学术研究的天之骄子,而这几位“哲学烤肠哥”却打破公众的刻板印象,白天上课看书写论文,晚上便走出校门,架起烤炉,以此串联起街头美食与哲学思考的独特体验。面对外界的好奇和不解,他们坦承卖烤肠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创业的艰辛,释放生活的压力。
实际上,哲学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硕博生们如果长期在艰深晦涩的理论丛林中“坐而论道”,很容易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能力。如今他们通过摆摊来获得书本之外的实践经验,在与顾客的交流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精神的共振,让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在烟火气中实现了有机融合,不失为一大乐事。
不久前,有知名高校毕业的哲学硕士,报考广州市殡仪馆的火化工岗位并被成功录用,也曾引发舆论热议。这当中或多或少折射出高学历求职者“委身下嫁”的就业现状,但从另一角度看,也反映出年轻人对个性化、多元化职业选择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喜欢将工作种类标签化,以体面与否去评判其价值高低,但伴随经济的发展及形势的变化,这样的标准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社会的刚需便是就业市场的蓝海。越来越多年轻人破除“唯学历论”,摆脱世俗观念的枷锁,不再盲目追求“热门行业”和“高薪职业”,而是在更广阔的就业天地中寻找与自身价值观契合的位置,成全社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写:“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多接地气,才能更好地仰望知识的星空。这或许便是“哲学烤肠”告诉我们的价值真谛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