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野鸡院士”\蓬 山

2024-09-04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科技日报》日前刊文,强调要防止“院士”一词被滥用。这无疑是与此前沸沸扬扬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事件有关。全国各地不少大学、公司突然冒出了多名“院士”,最终被查明这种头衔只要交钱就可得到。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及“欧洲自然科学院”“联合国科学院”,都不过是民间注册的组织,从名称上“碰瓷”正规的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

  在中国,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可以选举院士,这是科技领域最高学术称号,有着严格的选拔程序。为维护院士荣誉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国家近些年从“进”“出”两个关口,不断加大监督力度。譬如,去年院士增选期间,有五名候选人因存在违规问题被取消资格。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都曾因违法违纪被撤销院士称号。

  可以说,要成为院士越来越难。而“野鸡院士”的氾滥,则是因为某种“刚需”。一些地方为打造人才高地,一味地贪大求全,对院士数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并将其与资金拨付、物质待遇等挂钩。但院士极为稀缺,面对“供需缺口”,一些“克莱登大学”“野鸡科学院”“山寨学会”应运而生,贩售各种头衔。其共同特点有二:一是花钱,二是速成。为了唬人,往往冠以“世界”“联合国”“国际”等名号来挂羊头卖狗肉。

  “野鸡院士”扰乱科研教育秩序,破坏诚信公平环境。不仅要加强监管,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也应严格规范“院士”一词的使用。除了两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正规机构的外籍院士外,对于民间组织的会员,可采用“会士”之类的名词,帮助大众识别,杜绝鱼目混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