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 色/茄子打的结\判 答

2024-09-05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件事说来惭愧,自诩为吃货这么多年,我却始终都没能跟茄子和解。可在家乡东北,茄子,却是一样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席的食材。它的重要程度,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二,就算没被照到最强的光,也少不了频频刷脸推动剧情。更别说你到菜市场里遛上一圈,就会惊叹于茄子的品类之丰富、形态之各异,做法也是可轻可重、可荤可素,不一而足。

  也许我们能换个思路,在吃这件事上讨论不爱什么,本来就比爱吃什么更刁钻,也更有趣。而我为什么对茄子敬而远之呢?倒不是过敏等生理性因素,也许是小时候摄入量过多,到某个时间节点便“反弹”了;也可能是味蕾某个细胞特立独行,对松软、湿润的质地不太适应,总之这么多年,我跟它们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

  东北人吃茄子,从来不拘一格。很多时候出场方式草率,跟土豆蒸好一起碾碎,拌上黄豆酱,撒上葱花,即便毫无卖相可言,也绝对下饭。讲究一点的可以炒可以炸,“地三鲜”,正是东北菜里的一员猛将。而考验厨艺的茄盒更是过年过节家中必备,两片茄子铺上肉馅,裹上面糊炸到酥脆。模样喜庆,也极受欢迎。

  为数不多我能接受的一道菜,是最朴素的蒜茄子。同样是蒸好后对半切开,放凉了加入蒜泥,在冰箱中冷藏,随吃随取。这一款清淡版深得我心,不吸油的茄子就不会用力过猛,而蒜泥,虽然对身边的人不友好,但对爱吃的人来说,怎么不是“骨骼清奇”的存在呢?各种做法的茄子在脑海中浮现一遍,好像回到了熟悉的小时候,爱吃也好,不爱吃也罢,都是岁月浮沉的呼吸,和后知后觉的怀念。有人走近了、看得真切,而那些远远相视一笑的,也会在这道烙印里,被镶上金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