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捷克学者普实克(Jaroslav Prusek)可谓大名鼎鼎,当年他以一篇书评对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提出批评,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辩,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早产生国际影响的学术事件之一。普实克除了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还培养了一个杰出的学生高利克(Marian Galik),后者以勤勉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欧洲汉学界的重要人物。
高利克在普实克的指导下,以茅盾研究开始了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在北京大学进修,在北大时他于一九五九年从北京南下,到南京见到了此时已在茅盾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叶子铭,他们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终身的好朋友和学术同路人。《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高利克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他最早完成的学术著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影响、翻译与平行:中国关于〈圣经〉的研究论文选集》等著作,一跃成为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高利克的研究轨迹不难看出,茅盾研究是他所有研究的基础,而普实克则是高利克进入茅盾研究的引路人─普实克本人也研究过茅盾。一九五八年,当高利克第一次来中国时,普实克亲笔写信把高利克介绍给茅盾,并请茅盾帮助自己的这个学生。那次高利克居京期间茅盾曾三次与他见面,并让高利克访问他在南方的故乡,而高利克南下的第一站“便是叶子铭学习和任教的南京大学”─这个中国朋友对他的茅盾研究帮助甚大:“叶子铭为我的茅盾研究开阔了新的视野”,“还为我带来了很多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的资料”。对于这些帮助高利克从未忘怀,而对叶子铭在茅盾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高利克也在后来的学术评述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高利克与他的师友在天国相聚─相信他们还会研究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