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爷喜剧电影《鹿鼎记》国语版里,康熙封韦小宝为“不及阁大学士”,堪称神来之笔。其谐音“不及格”,而冠于文臣最高职位“大学士”之上,用来封赏目不识丁的韦小宝,相比粤语版“唔多阁大学士”,更有反讽效果。
这种笔法,非港式无厘头喜剧专美。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就写到巡警的诨号“避风阁大学士”、“马路行走”,生动刻画了巡警瑟缩在阁子里避风,或在马路上逡巡的狼狈形象。而这两个诨号,又极贴切清代官职的格式。
清代设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行走”则是差遣性质的职务称谓,如军机处行走、上书房行走。譬如一个官员头衔是“礼部主事、翰林院行走”,前者是本职岗位,用来定俸禄、品级,后者则是其临时调充的职务。
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就出现了“官名民用”的现象。医生被称为“郎中”“大夫”,理发匠称“待诏”,酒肆茶楼跑堂侍者称“博士”,当舖柜员“朝奉”,皆是借用官名作尊称。相沿日久,诸如“大夫”之名,至今仍在使用。
老百姓是懂幽默的。官名也拿来讽刺。世情小说《姑妄言》里,穷书生自己做饭洗碗,成了“灶州府炊官”。推官是州府的佐贰官,主管讼狱。像位于鲁豫皖苏四省交界的曹州府,民风慓悍,案件冗杂,推官事务繁重。“灶州府炊官”玩了一把谐音梗,苦中作乐,别有妙趣。
民国时,有些交际花被戏称为“连长”,意思是相好的男人有一个连之多。那些真正当排长、连长的中下级军官,反而自嘲是“炒排骨”“莲子羹”。就是而今,被令正大人赶到客厅下榻的男士叫作“厅长”,养鸭子的人称为“鸭司令”,亦聊借“官威”自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