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先生的读诗会\蓬山

2024-12-06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民国时代,北京著名的文化沙龙有三处。一是北总布胡同“太太的客厅”,二是史家胡同“小姐的书房”,主人分别是林徽因和凌叔华。第三处的主人是男士,即朱光潜在慈慧胡同寓所办的“先生的读诗会”,而“太太”和“小姐”也都是这里的常客。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闢有《诗特刊》,其作者群就是以慈慧胡同的沙龙为根据地。

  “客厅”与“书房”在当时都是阔气的大宅,前者十多年前被拆除,后者则非常幸运,被改造为博物馆,成为一处打卡胜地。至于“读诗会”,而今的文青们看到眼前的大杂院,可能会颇感失望。实际上,九十年前,朱光潜租住此处时,样子也差不多,其风光无法与“客厅”“书房”相比。

  朱光潜“北平杂写”的第一篇就是《慈慧殿三号》。这所大院落的主人是一家没落的八旗主人,朱光潜租住的是其中两间。大门口左边是一所尘灰飞扬的煤栈,右边聚集着一群“骆驼祥子”。院子里也是杂草丛生。

  有朋友劝朱光潜在围墙上开一偏门,隔成独院,以图清淨,被他拒绝,而宁愿与“引车卖浆者流”混杂。他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我并不是要找一个荒凉悽惨的境界来配合一种可笑的伤感。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

  所以在他看来,这里处处充满诗意。比如他写到院子的房东:“他们的小姐们每年照例到我的园子里来两次,春天来摘一次丁香花,秋天来打一次枣子。”疏淡一笔,而旧时王谢之感,便蕴借其中,如此地耐咀嚼。真正的美学启蒙,往往就是这样不落痕迹。或许这就是诗意栖居的真髓吧。那种刻意的精致,正如过度堆砌辞藻,反有附庸风雅之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