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五T写作法\米哈

2024-12-06 05: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写文章,有时候像堆砌积木。从字到词,词到句子,句子到段落,段落到文章,每一个单位的材料都有讲究,然后置于一个结构。不拘一格的结构,产生有创意的文章;稳定的结构,产生稳妥的文章……而其中一种可靠的结构,叫“五T”。

  五T,顾名思义,是五个以T为首的元素组成,分别是时间线(timeline)、转折点(turning points)、紧张点(tensions)、诱惑(temptations)以及启发时刻(teachable moments)。

  当我们要建构一个故事时,只要想明白了这五个T,那我们便有了一个故事的基本结构,随即可以放入不同的细节。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如何应用这五个要素,我们尝试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作为例子。

  首先,故事的“时间线”可以分为开始、中间和结尾。但,这样的划分无助于我们思考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改为以“问题─行动─结果”来组织一条时间线。举例,在《变色龙》中,故事开始于奥丘梅洛夫在市场中巡视,并遇到了一只咬人的小狗(问题)。接下来,奥丘梅洛夫尝试处理这个情况,根据狗的主人可能是谁来决定立场(行动)。最后,他终于确定了这只狗是将军的,他决定放过狗,责备受害者,并离开了现场(结果)。

  结果以不似预期的方式解答了问题,正是这篇故事的讽刺可笑之处,而要带出这个关键,故事便需要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即故事中关键的变化时刻。在《变色龙》里,转折点非常明显,就是当围观的人提到这只狗可能属于将军的时候,奥丘梅洛夫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他从原本要惩罚这只狗,转而保护牠,并誓要维护将军的尊严。这瞬间的转变,展示了奥丘梅洛夫行为的核心,即他的人物性格。

  角色的行为,取决于其性格与处境的互动。奥丘梅洛夫没有真正的原则,也没有立场,只是根据对象的权势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只“变色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