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谈到故事里的“关键时刻”。当主角成功跨越“关键时刻”,便有了“改变”。在此,改变后的主角便要面对故事的“必要场景”。
“必要场景”是一个故事中无可取代的时刻,所有铺陈、伏笔、冲突,最终都指向这场关键的高潮。在经典戏剧结构里,它通常发生于第三幕,是所有疑问获得解答的瞬间。
举例,在爱情故事中,这可能是一场历经波折后的深情告白;在动作片里,则是英雄与反派的最终对决;在推理小说,这一场景的核心则是“凶手的揭露”,线索终于串联,谜团被解开,侦探与罪犯迎来最后的对峙。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必要场景”除了要为“故事的最大疑问”提供答案,还有让角色的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也让读者获得满足。如果这样的效果没有发生,整个故事便像缺了一些什么似的。
因此,除非“缺了一些什么”是你想要得到的故事效果,否则你必须好好经营“必要场景”,巧妙地以此来完整回应故事里的种种疑问与矛盾,并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情景来呈现这时刻,好让角色的情感得以发挥。例如,男女主角的一个久别重逢的拥吻、英雄击倒反派的连续高难度动作,又或侦探弄出关键证据的那一个定镜。
“必要场景”的模式,深植于人类对故事的期待。回溯到神话与民间故事,英雄在历经试炼后,最终总要来到与大反派的最终对决,无论是宙斯击败克洛诺斯,又或是亚瑟王在卡姆兰之战与莫德雷德决一死战,这些“必要场景”既是指出角色命运的终点方向,亦是读者与听众最期望、最满足的情节。
正正因为“必要场景”如此重要、必要,有不少创作人在构思一个故事时,更是以“必要场景”作为构思的起点。这就像一次逆向工程的习作,从故事的结尾倒转推理去其开首,从中拆解、分析情节的冲突、角色的关系,以至安排如何呈现细节的铺陈与伏笔。
一般来说,故事是顺着来读的,但不一定要顺着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