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包文正与范文正\蓬 山

2025-02-07 05: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古代有政绩政声的大臣,死后可获谥号,算是盖棺论定的褒奖。处于塔尖的是“文正”。如司马光所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必须是学问精粹、品行端方、道德醇正、功勳卓著的“一代完人”,才能获此谥号。明清两代,“生封太傅,死谥文正”是文官的终极追求(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师,通常只授予武官)。

  总计宋元明清近一千年,仅有二十六位“文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历代士大夫的座右铭;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将《曾文正公家书》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

  辅佐开国定鼎的刘基、首领军机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李鸿章、抬棺西征经营西域的左宗棠,都未能获谥“文正”,而得到了文成、文和、文忠、文襄等略低一等的谥号。浙江的文成县,就是为了纪念刘基,分割青田县设立,并以谥号为县名。文官的谥号以含“文”字为上,若没有则稍逊风骚,如晏殊谥“元献”,辛弃疾谥“忠敏”。其他谥号,惯例由群臣商议草拟,供皇帝选择、批准。唯“文正”不许臣下草拟,而由皇帝直接赐授。

  戏台上还有一位“包文正”,就是包公。但“包孝肃”,分明谥号是“孝肃”。那这“文正”是从何而来呢?清人石玉昆整理民间故事创作的小说《三侠五义》中写道,包公的老师为他取名“拯”,起字“文正”,“文正”合为“政”字,寓意他将来治国理政。

  真实的包拯,字希仁。正由于“文正”的典范楷模效应,老百姓便将其加在包拯身上,让他更完美。这个“文正”不是来自皇帝的圣旨,而是来自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