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乐问集/陈能济的音乐梦\周光蓁

2025-03-24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周二中午过后,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陈永华从医院发来短讯:“陈能济老师病危”。脑海即时萦绕昔日片段和他笔下的旋律。决定放下所有工作,赶紧一见逾半世纪谱写九龙城寨、紫荆花等香港主题的作曲大师。

  在计程车途中,收到曾主持陈能济口述历史的郑学仁博士短讯:“济哥刚走了……一起上去鞠个躬吧。”

  心情、脚步同样沉重到达医院,由香港中乐团钱国伟引领到陈老师床边,氧气罩仍挂在他嘴巴张开的面上,就像还有话要说。家人嘱咐如常跟他谈话,我就把他曾写在短讯的一些话题逐一跟他讲,唯一的回响是床边仪器的BB警示。

  陈能济是大时代的经历者。从一九四○年二战期间在印尼出生,到五十年代在福建上学,之后到上海、武汉、北京学习音乐。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后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在京郊小汤山干校期间获批南下香港,时为一九七三年。尔后半世纪谱写作品逾五百首,二○一五年获颁CASH年度“音乐成就大奖”(附图)。上文提过题为“陈能济的音乐梦”口述历史,值得参看。

  至于陈氏未竟之梦,笔者见证至少两次。其中一次是几年前他受委约创作《香江岁月》,呕心沥血完成,可是演出前临时被抽起,对年逾古稀的陈能济打击不少。这首二十分钟的大型中乐作品仍有待面世。另一次是香港管弦乐团前总监梵志登委约他的荷兰乡里作曲家创作,他发来短讯说:“什么时候轮到我?可悲复可惜也。香港不是珍惜人才的地方吗?真正专业、懂音乐的领导人何在?”幸好有心人在。本周六香港中乐团的新作品音乐会将首演陈能济的《岁月印记─狮子山》。期待一听圆梦绝响,向大师致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