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一门生命课程的消亡\关 尔

2025-04-01 05:02: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广州大学有一门“生死学”选修课,已经开设了二十馀年,场场满座,颇受欢迎。清明节前夕,笔者曾试图联系采访,却意外地发现,因主讲人胡宜安教授届龄退休,该课程已暂停开设。遗憾之余,更感慨当前生死教育所面临的窘况和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思想长期主导着生死观的构建。现实生活里,死亡往往成为“不可言说之物”。这种集体缄默的直接后果,是青少年对死亡的认知两极分化:一部分沉迷于“转世、复活”的玄幻叙事,另一部分则将自杀工具化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伤事件频发,暴露出生命意义感的普遍匮乏。

  但目前,生死教育并未被列入内地基础教育大纲,很多中小学校都以“孩子承受力不足”而回避试点探索,而内地高校中设置生死教育课程的也为数不多,且大部分以选修课为主,尚未形成制度化课程体系。

  创设“生死学”课程的胡宜安教授,是内地高校首批在这一教育领域大胆创新摸索的“孤勇者”。他在课堂上让学生假设自己死亡的情境写遗书、立遗嘱、写墓志铭,帮助他们慢慢克服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学会如何爱与被爱。二十馀年间,它从一门仅有寥寥数人选修的“奇葩课”,发展为一座难求的“网红课”,可惜却在胡教授退休后悄然停摆,充分显示生死教育当前仍属“小众启蒙”,高度依赖个体的坚守,缺乏系统性的师资培养机制及课程设置制度性保障。

  其实,生死教育的终极目标,绝非培养对死亡的麻木接受,而是激发对生存的炽热珍视。正如庄子鼓盆而歌带给我们的启示:对死亡的彻悟,终将消解对失去的恐惧,启发人们更豁达、更理性地拥抱未知。这种对生命周期的完整认知与从容应对,正是中华文明“生死两安,万物和宁”人文理想的最佳诠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