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见,竟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邂逅了大牌档的烟火气。
这些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偏重一个反璞归真,遥不可及的纸醉金迷越来越走下坡路,比起那些泡沫般的荒诞假象,正视生活,在睡醒后的屋簷下造一个踏踏实实的梦,来得更真切动人。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就连餐厅、饮食方式都偏重于朴素寻常,于是哪怕在内地,哪怕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城,“大牌档”都有了落脚的地方,甚至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香港吃大牌档,是实实在在坐到路边,看见菜单上有什么、便点什么。老板一阵“挥斥方遒”的吆喝,转身就钻进后厨,眨眼间凶猛的火焰“呼”地喷上来,一口大锅在火上“手舞足蹈”,再一眨眼,喷香的菜就摆到眼前。相比之下,内地大牌档是无法企及这“身临其境”的氛围感了,气候温度所限,大多还是将店面置于商场中、临街店舖里,在招牌处狠狠标上“大牌档”三个大字,作为弥补。
好在,传统大牌档的精髓,它是学到了。无论食材简单复杂,都少不了重油猛火的“强攻之势”,哪怕不能亲眼看手起勺落,至少在伸出筷子的那一刻,能有似曾相识之感。而菜单上,也要将火爆腰花、辣子鸡、酱爆鳝丝、乾炒牛河列为重点,哪怕菜系五湖四海,再仔细想想,都离不开“镬气”和“下饭”,两个要点。有时候点了满满一桌,无一不是酥麻浓郁,热油和香料嵌进食材里,风卷残云席卷整个味蕾。老板出来问好,听说我在香港呆过很久,想探讨探讨。一时间不知如何说起,先赞一下这火候刚好,再感慨一番生意兴隆真是宝。最后才说,香港的大牌档也有温吞的金银蛋时菜和优雅的清汤腩,不过无妨,吃的是这份红红火火,心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