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前后,民间有食用荠菜煮鸡蛋的习俗。相传古时楚地之人因风吹雨打常患头痛病,神农路过云梦泽,用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食用,头痛即癒。地菜就是荠菜,有“菜中甘草”的称呼。专家用现代营养学分析,荠菜的钙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而且钾、膳食纤维和类胡萝卜素等含量也很高。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里突出荼菜不苦,就说它的味道像荠菜一样甜美。汪曾祺先生写故乡的野菜提到,荠菜虽是野菜,但在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却是可以上席的,“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薑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
荠菜刚长出来时叶子不大,水分含量却已很充足,吃起来鲜甜。从立春前,大街上有不少店舖就开始卖荠菜饺子、荠菜馄饨、荠菜馅饼和荠菜春卷。等过了春分,荠菜陆续开出小白花结了籽,如辛弃疾词里所写“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时候,荠菜便快老了。而在“老龄”阶段,还能用来煮鸡蛋补营养祛疾病,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奉献精神。
在超市看到荠菜,经常想到南瓜,南瓜整个生长周期也都能食用,其嫩叶和嫩茎可以用来炒菜,花朵可以用来煎炸,果实可以煲粥,收获的南瓜子可以烘烤成瓜子。类似常见的还有红薯与油菜,红薯的嫩叶与茎可以当蔬菜,块根可以当作主食,枯萎后的茎叶存储起来在冬天可餵牛羊;油菜幼苗可以作为嫩菜食用,茎叶也可以炒菜,结出的油菜籽能榨油,最后剩下的油菜秸秆还可以埋回地下作腐殖质。
像荠菜一样,不少从“才露尖尖角”到“迟暮”的作物丰富着餐桌,让人们从春天到冬天,都能“甘之如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