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多样,浏览香港故宫的“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特展,从古代文物认识烹调历史。烧炙之法,古代早有,直接烤肉烤鱼,现代的烤全羊、烧乌头,延续古时做法。大件肉类难烤,刀割细分,另自串起,就成串烧。特展展出的汉代“烤蝉炉”,就是用以加炭烤串,炉小方便,烤上几串,即烧即吃。
炉上有两串烤蝉点缀,因而得名。古代有吃蝉製蝉习俗,早见北魏《齐民要术》,收录“蝉脯菹法”,详言:“搥之,火炙令熟。细擘,下酢。”
“酢”是“醋”的另一写法。蝉烤细撕,和醋食用。书中后续另谈两种制法,如下:“蒸之。细切香菜置上。”“下沸汤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蝉隻或蒸或煮,质感不同。入醋,加放芫荽食用,感觉反像现代的沙律。
现代人较少吃蝉,但相关食材藏于日常,如中药材常以蝉蜕为药料,明代《本草原始》提到:“蝉蜕俗呼蝉退,气味鹹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惊痫”就是受惊晕倒,主治得靠医师与药方。《本草原始》细谈蝉与蝉蜕的制法:“修治蚱蝉,去翅足,炙用。”“修治蝉蜕,用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乾用。”蝉隻留身,烧炙为用。蝉蜕藏地,先用热水清洗,煮后晒乾备用。
东晋《肘后备急方》也有蝉蜕医方,治“皮肤瘙痒不已”,材料为炙蜂房、蝉蜕,磨成粉末,用酒调和服用。另一医方,将炙蜂房换成薄荷,但蝉蜕要炙烤过,同样磨粉调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