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春假和秋假\蓬 山

2025-04-03 05:02: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些年,一直有关于为全国中小学生放“春秋假”的呼吁。今年两会,有代表、委员还正式为此发声。这种声音,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回响。一者,可以在景色和温度都更友好的季节,让孩子们充分接触亲近大自然的美丽;二者,可以优化调节学期结构,减轻课业负担;三者,还可以进一步杠杆撬动文旅消费,扩大内需。

  相比如今的孩子,笔者是幸运的。儿时就读乡镇小学,在那个年代,老师分为公办、民办两种。前者是干部身份,拥有国家正式的编制、工资;后者则是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由各地自行聘用,没有编制,工资微薄,仍是农民身份。电影《凤凰琴》,讲述的就是民办老师的淒苦生活。由于学校里一多半是民办老师,家里仍要靠种地维持生计,所以每年春耕秋收的农忙季节,学校都会放假,少则十天,多则半月。

  春风鼓蕩,桃红柳绿,麦苗青青。没有农作负担的公办老师,会自愿组织学生们春游。没有寒冬的凛冽和酷暑的炙烤,我们像麦苗和桃花一样生机勃勃。语文课本里《挖荠菜》的情节,就挥洒到了淙淙溪水和松软的土地上。溪边野炊,土豆尚未烤熟,往往就被一抢而光;铝锅里煮的鸡蛋挂麵,是那么的香。秋假是另一番风景。田野里的花生、玉米,树上的苹果、山楂,都慷慨地成熟了,嘴巴比春假时更幸福。垛成小山一样高的花生蔓、玉米秸秆,是最有趣的游戏战场。

  春秋假的话题,让我恍惚又看见曾经沾着草屑的旧书包。那时的寒暑春秋,是长在土地上的加减乘除。如今的操场铺着坚硬的塑胶跑道,不会在雨天长出小蘑菇,不会有赤脚跑过田埂的那种绵柔质感。给春秋假打开一扇门吧!有些成长需要经过春风的发酵,有些灵感需要秋霜来点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