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厦门人,“花生汤哪里好?”他们多半会笑着递给你一碗,“好不好,要自己喝喝才知道。”一口下肚,再抬头看,已是满街的香;海风一吹,连头发丝都渗出甘甜,勾住了你的衣角,拉长了归家的路。果然是“换季续命汤”,也不愧为闽南人心上的“白月光”。
说来也怪,这汤在闽南扎根百年,却偏偏到厦门长成了“地标”。一碗甜,藏着半个城的烟火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路老字号“黄则和”正是凭它名震四方,店门口永远不缺排着队的食客。彼时物资匮乏,一口汤就着一颗炸枣,便是最解相思的灵药。连林语堂也要将它放在《京华烟云》里,作为女主角姚木兰的拿手绝活。当地人笑言,“没喝过花生汤,等于没见过鼓浪屿的日出”,花生汤的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它看似朴素单调,其实却诠释了“以简驭繁”的智慧。要选用颗粒饱满的红皮花生,浸泡后褪去外衣,再跟冰糖一同文火熬煮数小时,直到花生仁酥而不散,释出乳白色,仿佛一锅凝脂。老一辈人常说,熬汤就像养性,急不得。火候不可猛不可弱,还要时时撇去浮沫,果然是另一种修身之法。熬好的汤甜得不疾不徐,淡定地缠绕在舌尖,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看似浓郁,入口却轻盈如雾,花生的醇美一层层荡漾开,竟好像一片片丝绸抚过喉咙。
在甜汤界的“厮杀”中,花生汤不及杨枝甘露矜贵,也不如酒酿圆子流行。但身为“独行侠”,一个“纯”字,就能略胜一筹。只有这碗汤,敢把所有风头都让给花生,牙齿轻轻一抿,花生仁就温顺地化开,明明已经熬到近乎融化,却还能嚼出口感,似有似无。汤的秉性果然特殊,有慢火熬出的从容,也有海浪扑面的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