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不少地方气温“大跳水”,头天还是三十五摄氏度的高温,次日便降至不到十度,天气预报模仿商场促销,形容这种断崖式下跌为“满三十减二十”。相较“这里多云”、“那里有雨”之类的直接陈述,这种用打比方的播报天气就有意思多了,传播效果也好,在街边等红绿灯时,听见一位刚从公园练完太极的老人对同伴说:“今天‘满三十减二十’,多穿点。”
作为一位天气预报爱好者,经常收听全国与地方的天气预报,顺带收集和学习一些有趣的能够“言以文远”的表达方式,比如形容气温变化大,除了“满减促销”还说天气“像开盲盒”“如过山车”;天气转冷,说“冷空气下周包邮云贵”“短暂的夏日体验卡即将到期”“阳光限量供应”;烈日暴晒,称“开启了空气炸锅模式”“马路变身铁板烧”;连续暴雨,说“本月雨水超额完成KPI”;云霞绚烂,则是“天空像开了十级滤镜”。
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前预报天气多以省域为单位,天气预报很难报准,有时预报下雨却晴天,预报晴天却下起雨来,大家就吐槽不如抛硬币决定带不带伞,或者因预报“局部地区有小雨”,吐槽自己经常位于局部之外。
现在手机天气小程序已经能精确到区县,预报更精准一些,这样提前知道下周倒春寒,防寒衣物就可以晚几日再收拾;明天有雨,今天就把明天的跑步量完成。更有经济眼光的人,根据掌握的晴雨信息还能“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进行期货营利。
每天收听天气预报,于我有一个略为矫情的想法,当一个一个的城市正在预报,心里有一个声音:这里是家乡,这里是读大学的地方,这里是工作居住的地方,这里是第一次出差的地方,这里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