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获好评的英剧《混沌少年时》,我也混沌一片。我感混沌,并非不欣赏该剧,而是相反,台前幕后的表现都令人惊叹。正因它的好,才让我看后感觉震撼,然后出现一种难以形容的无力感,突然对自己身处的世代感到陌生。相信这就是制作团队的用心,借一个十三岁少年的杀人故事发人深省,尤其要带成年观众进入如剧中各人的混沌状态,重新认识周遭的人与事。
不欲剧透,单以剧中少年有一套他们熟悉的网络语言彼此沟通和发表评论的现象为例,相信不少成年观众也如剧中的警探般一头雾水。明明自以为仍紧贴网络世界、自己也有社交媒体账户、还没有被时代淘汰之际,原来新生代早已建立并惯用另一套沟通方式。种种由简称与符号组成的语意表达,对成年人而言是难以破解的密码,其实在青少年眼中却只属寻常的网络用语。也许观众在剧中人谈到不同颜色的心形有不同意思,甚至等于性暗示或性邀约时,才惊觉自己手机中可用的心形图像原来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紫色、粉红色等共十二种颜色。当自己以为晓得“LGBT”是多元性别的简称,仍跟得上时代关注的议题时,剧中的少年人都已在谈“Incel”,即非自愿性单身,意思是由于外貌与社交能力无法有性伴侣或恋爱关系的男性,或会出现讨厌女性倾向的时候,不少观众或连听也听不懂,就算即时回看也不明所以。
当我们自觉有能力跟下一代沟通,能剖析他们的心态时,其实彼此连共同语言都没有。剧中的少年,都身处被网络欺凌或正欺凌别人的处境中,可是成年人看到他们以emoji图像互相嘲讽,还以为是以朋友身份交流及点赞,理解的误差之大,实在会令自觉比下一代懂事的成年人惊讶要跨越世代鸿沟,原来早已比登天困难,自己似乎比剧中的少年更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