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馆藏撷英/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閒 雅

2025-04-04 05:02: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清明时节,缅怀先人,不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代代相传的礼俗传承。从历代书画中可见端倪:文人墨迹中,王羲之的《丧乱帖》犹带哀思,颜真卿的《祭伯文稿》承载着生者难以言说的怀念。若说《清明上河图》以市井长卷定格了人间烟火,吴昌硕的“明月前身”印章则将伉俪情深镌于方寸。

  这些艺术载体虽跨越千年,却与更古老的祭祀传统遥相呼应。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祭祀日。祭祀是对祖先和神明的礼敬,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记载。商王武丁时期的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便是这一传统的见证。这些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和天文气象,其书法艺术也极具价值。

  甲骨文所承载的,不仅是占卜决策的历史,更是先民对天地祖先的虔诚信仰。甲骨文,又称契文、卜辞等,是商周时期用于占卜的文字。商王无论国家大事还是私人生活,皆依赖甲骨占卜决策,并将结果刻于甲骨上,由王室史官保存。这一习俗在商亡后逐渐消失,但其文字艺术和历史价值至今仍被世人珍视。

  而现存甲骨文物中,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武王时期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附图),可谓箇中典范。此骨版高三十二点二厘米、宽十九点八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块骨版保存完整,正面刻辞四条,背面两条,共计一百六十馀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绚丽,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情况,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其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展现了甲骨文书法的独特魅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