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京参加会议,住在南京饭店。店址闹中取静,风格中西合璧,恰似一座小而美的庭院。散步时发现“国际联欢社旧址”的牌子。南京是古都,又是民国政治中心,古蹟不少,民国老建筑尤多。这个名字洋气而神秘的机构,究竟是何所在呢?会议间隙,做了一些功课。原来,“国际联欢社”如其名所示,是民国时期驻华外交官员和中国各界人士联络感情的场所,建成于一九三六年,不少国家使领馆曾建于此处。宋庆龄、马歇尔将军等在此举办过宴会酒会。身处民国风满满的典雅建筑,历史扑面而来。
引起我更多兴趣的是国际联欢社的设计者杨廷宝。我自诩对民国史有些了解,但如果不是来到南京饭店,看到旧址的牌子,并不知道这位当年名噪一时的设计家。一九一五年杨廷宝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一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一九二七年春回国。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又接受了纯正的西式教育。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熔铸为他设计的建筑。
杨廷宝一生设计了一百二十个作品,超过一半在南京,诸如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都出自他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则是他未完成的作品,故有“一位建筑师,半座南京城”之称。北京也有不少杨廷宝设计的建筑,比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和平宾馆、北平交通银行大楼等。而在杨廷宝的母校清华,还有他设计的生物馆、明斋宿舍、气象台和扩建的图书馆。尤其是目前被称为“老馆”的图书馆,早已是清华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我在清华求学七年,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到南京多次,多次路过、参观或受惠于杨廷宝留下的建筑,可叹从来没有关注过它们出自哪位建筑师之手。这次却因为“国际联欢社”这个名字引发的兴趣而遇见建筑大师杨廷宝。记忆中的老建筑忽然串连起来,眼前多了一缕照亮历史的光,实在令人高兴。(散记江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