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曾说:“绘画是我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艺术不只是表达,更是一种与内在世界对话的方式,而透过创作,艺术家学会倾听自己,学会独处,并以此突破固有边界,甚至改写历史。
那么,劳森伯格怎样改写了艺术史呢?他的经典之作《床》(Bed,一九五五)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在这件作品中,他打破了绘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不再拘泥于传统画布的形式,而是直接将自己使用过的床单、被子与枕头作为创作媒介,将这些原本隐没在生活角落、极其私密的物件,转化成艺术。据说,劳森伯格创作《床》时,正值经济拮据,他买不起画布,便转向以日常用品作画。他坦言:“我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将日常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转化成一种情感的纪录。”
在《床》中,我们看见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那种强烈的情感与爆发力,同时也见到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萌芽。作品的表面布满乱中有序的笔触与色彩,却又保存着床单皱褶、棉被重量的痕迹。若你有机会静静凝视这件作品,脑海中或许会(跟我一样)浮现一连串破碎却真实的画面:夜晚的宁静、身体与床铺交融的温度、微不可闻的呼吸声……那些本属个人记忆的片段,经由劳森伯格之手,化作共感的情绪纹理。观者仿佛进入了一场并非属于自己的梦,而那梦里,却又处处熟悉。
劳森伯格以作品教导我们:艺术并不高高在上,它可以从任何角落诞生,而创作,也不是一定要在完美条件下才开始。有时候,一张旧床单、一条陈年被子,甚至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与疲惫,都可以是创造的起点。
当你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拥抱限制,或许也就能像劳森伯格一样,用生活画出一张可以让你发梦的床,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画出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得,哪怕没有画布可用,我们还可以找一张床单乱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