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刷手机,看到热搜榜赫然列着“正式确认为低精力人群”─这可真是精准推送给“患者”啊。我迅速归队。其实,“低精力人群”说白了就是懒。不过这个新颖标签,好似给我们这种容易疲劳、专注力短暂、天天喊累的人上了一层保护色,坦然地避开“懒人”的污名化。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说话方式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说美、醜,现在说颜值高、低。可不要小瞧这种互联网时代的词语变形记和“修辞漂流瓶”。要是被人说“醜”,我心里可不舒服(虽然事实如此),但是说“颜值低”,就没有那么难过呢。美、醜是斩钉截铁的定性词汇,说“醜”,那我与东施、卡西莫多就是一类人。但颜值高低却是一个弹性区间,我颜值虽低,但自感也有五十分,比东施的三十分高多了,不是一个档次的。
又如“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是“穷人”的修辞学升级,瞬间完成从生存困境到消费策略的转换,给苦涩的生活裹上一层哲学化的糖衣,比“没钱”、“抠门”要体面许多。“PPT纺织工”、“表哥”、“码农”,分别指代日常与PPT文案、Excel、编程代码打交道的文秘、财会、程序员们,打工人自我解构,调侃着职场中忙忙碌碌的表演性劳动,保留了些微“技术工种”的体面感。外卖小哥化作“银河护胃队”,其实哪有什么星光熠熠的霸气,全是风吹日晒的粗砺。
这些自创的冠冕,如同一面面棱镜,从枯燥乏味的困境中折射出七彩的微光。一些被生活重负压弯的词汇,在指尖和键盘完成了注入亲和力的转译。在集体的自我解嘲中,竟能生发出乐观解压、缓释焦虑的力量,在哈哈一乐、会心一笑中,苦涩竟然也有那么一丝回甘。有人将其称为“精神防波堤”,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