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对于经营外贸业务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段难熬的时光。一位经营鞋履生意的企业家朋友对笔者介绍说,美方关税“大棒”一开始挥出时,他所在的十几个外贸微信群有如炸开了锅,大家热烈讨论,互通信息,商议对策,忙得不可开交。“后来每天一觉醒来数据就往上跳,已经太离谱了,大家反而冷静了、无感了。”
在他身边还有不少企业家朋友,经营的服装、家电、玩具出口行业,正是受畸高关税冲击较大的领域。“好在大家都没有放弃,”他说,目前有人静观其变,有人沉着应对,“关关难过关关过,只要企业活着,就还有希望。”
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听起来却格外触动人心。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其实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重压之下生长出来的铠甲。从金融危机到中美贸易战,再到如今的关税博弈升级,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这些中小企业身上,都重若千钧。但生活的重担把人们逼到墙角的同时,却也总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他们凭借“穷则变,变则通”的胆略和魄力,危中寻机,弯道超车。有的企业将供应链进行模块化拆分,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有的则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基于地缘、业缘形成的产业集群还会自发式地“抱团取暖”,通过设备共享、订单调剂等机制,实现风险分摊、共生共荣。
而每一个中小企业背后,都有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或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或是开货柜车的司机,或是东奔西走开拓市场的营销人员。当经济寒流来袭时,他们的坚持和抗争总是具体而细微的,没有惊心动魄的逆转剧情,只有把寻常事做到极致的笨功夫。但正是这些普通人“再扛一阵”的朴素信念,让“中国制造”在萧瑟的寒冬里,依然还保有希冀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