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史可法与朱自清\胡一峰

2025-04-16 05:02: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离开扬州前,去了朱自清故居。故居位于广陵区安乐巷,属于典型的南方民居,深藏在居民小区内,质朴日常,一如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和文章。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海州,童年迁居扬州。但他在《我是扬州人》里宣告:“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现在亡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我比起他们更算是在扬州长成的,天然更该算是扬州人了。”

  朱自清从教多年,从中学到大学,辗转多地,扬州的故居保存最完好。在这不算大的院落里,有朱自清的书房、新房,还有他的一些遗物,也有他父母、子女的卧室。从墙上的展览可大略了解他的生平和家族情况,展板还摘录了《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里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在同时代的文学家中,我以为,朱自清是最有家庭感的,进入这个故居,愈发感到他笔下那隽永沉实的亲情。

  展板中说,朱自清的父亲,也就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名言的主语,曾在史公祠养病。幼年朱自清陪侍父亲时听他讲了不少史可法的事迹。从故居出来,我又来到梅花岭畔的史可法纪念馆。院内古树参天,享堂“气壮山河”的匾下,史可法雕像纱帽官袍,目视远方,凛然端坐,堂后便是衣冠冢,立着“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的碑。

  史可法与朱自清,其人其文,我都不陌生,二人之间隐伏的精神脉络,却是此前不曾注意过的。从朱自清故居走到史可法的衣冠冢,路程很近,走快些只需十几分钟,比这更近的是两位前贤的精神距离。懂得史可法,便懂了朱自清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宣言》;懂了朱自清,也便懂了中国士人从史可法之前延续至史可法之后的傲世风骨。(散记江苏之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