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伏牛山/功夫不在Deadline\乔 苓

2025-04-16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逢周三、四见报

  每天都想早些起来,但经常闹钟关了一次又一次,不到再不出发就迟到的时刻决不下床。有人建议,可以把手机放到远一点必须站起来走过去才能关掉的地方,来克服“启动”困难。试了几次发现,果然与其一直躺着反复酝酿起床的动力,不如直接站起来,就在这一站的过程中,身上气力便充盈了起来。而早早出发,路上可以不疾不徐,自然不必再慌慌张张赶车。

  当下年轻人之间流行一句话:Deadline(截止时间)是第一生产力。比如接到一项文案任务,迟迟不动手,总觉得好像还没来灵感,材料收集也还不齐全,准备不充分。于是,冲上咖啡,边刷视频边慢慢准备,这样往往半天还未动笔,直到临近要交文案的Deadline,才脑子飞转,键盘生风,效率全靠截止日期提升,而且“Deadline越近,动力越足”。

  研究显示,Deadline只能产生压力下的短期效用,在同等时间内,还是从容规划者完成工作的质量普遍更高。坚持规律的工作习惯,还能降低工作启动的心理阻力。

  在作家里,村上春树是典型的“从容规划者”,他有一个传播很广的“每日十页”的写作习惯,即每天必须写十页纸,每页四百字。在他看来,状态不好就不写,状态好时拼命写,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长久的。

  前几日,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去世,这位写出《绿房子》《酒吧长谈》等多部经典作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介绍,他也一直坚持严格的写作日程,即使没有任何新想法,每天清晨到下午两点都待在书房里工作。“灵感来自有规律的劳作。”他说,灵光乍现会出现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坐等灵感降临,自己一本书也写不出来。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鬆。还有记者问略萨,作为一个作家,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略萨回答是“持之以恒”,这让他取得了原先以为自己无法企及的成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