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 色/复活节魔鬼蛋\判 答

2025-04-17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到复活节,“鸡蛋”就成了主角。从欧洲到北美,各处都要刷一波存在感,堪称千面娇娃,忙得不亦乐乎:庆典中被染成彩色藏进草丛;巧克力蛋裹上金箔招摇过市;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当属美国人另辟蹊径的魔鬼蛋,“蛋”如其名,平平无奇的小椭圆一旦遇上复活节,就能秒变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大明星。

  哪怕一颗蛋,欧洲人也会将它的象征意义拉满。比如希腊以红蛋纪念基督之血,波兰用彩绘展示民间艺术;可一到北美,实用主义跟享乐精神就打造出一场新的狂欢。从野餐盒里的生力军到鸡尾酒会上的点缀,明明是煮蛋游戏后的边角料,却能“二次创作”成开胃小食,既减少了浪费,还点石成金。不得不说,魔鬼蛋正如美国地图上五花八门的饮食文化,每支变奏曲中,都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域巧思。

  我们知道复活节象征着新生,鸡蛋是生命起源的隐喻。其实“魔鬼”这个词在西方的烹饪语境里也并非指邪恶,而是形容辛辣的强烈味道。早在十九世纪,一位新奥尔良厨师就将本地特产的辣椒酱混入蛋黄,让原本温和的馅料瞬间火辣起来,大概也从那时候起,魔鬼蛋就“放飞”了。传统做法是把煮熟的鸡蛋剖开,蛋黄捣成泥,再加入美乃滋、黄芥末和辣椒粉填充回去。如今不同地方的人极尽所能,就好像要把一年的创造力都发挥在这天。新西兰人偏爱酸奶油和莳萝,加州嬉皮士推崇牛油果代替蛋黄酱;纽约的星级厨师们会用黑松露或鱼子酱点睛,给平民小吃镀金;而在田纳西的乡村版本里,则混入了炸洋葱的咯吱脆响。这些变体看似天马行空,可每当似曾相识的酸辣味在口中炸开,你总会明白,所谓传统,不过是人们愿意重复一年又一年的魔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