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华圣洁会灵风中学的老师,一同带领学生,游走大埔社区,作饮食文化文学考察,逛街市,尝饮食,认识社区,了解历史。学生购入平日嗜吃的萨其马,跟老师分享,甜蜜黏连,不单可形容小吃,更像是师生关系的表征。老师购入传统零食,炸蛋散、脆牛耳,供学生尝试,对味与否,都是绝佳的文化体验。
最后一站,一行人到大埔熟食中心,拣选喜欢的午餐,品尝不忘创作,猪排麵、厚西多士、冻柠乐、热奶茶,盛载学生新旧的回忆。自己点了紫菜四宝麵,紫菜、鱼片头、白鱼蛋、水饺,料足味清,适合夏季追求清爽的胃口。
紫菜自小常吃,煮面煮汤方便,一撕一投,一滚一拨,依附不同食材,融入多种味道。紫菜入手,早成乾饼,明代《山居本草》谈及紫菜,就有提到:“取紫菜生闽越海边,大叶而薄,挼成饼状,晒乾用。”海边取用,塑形晒乾,现代人少量手工制作,仍见此法。
紫菜作主单吃,见北魏《齐民要术》“紫菜菹法”,做法如下:“取紫菜,冷水渍令释,与葱菹合盛,各在一边,与盐、醋。满奠。”“菹”即醃菜,添盐加醋,调味稍醃,葱与泡好的紫菜同盘,吃时混和生吃。
另有“苦笋紫菜菹法”,以笋换葱,笋去皮切丝,置水中浸泡。用时笋丝去水,“细切紫菜和之。与盐、醋、乳。用半奠。”调味添奶,入味稍混可吃,像笋丝拌紫菜的凉菜。文中谈到紫菜可洗,“但洗时勿用汤,汤洗则失味矣。”不可用热水烫洗,恐失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