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活 着\刘 俊

2025-04-22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说的是活着无论如何艰难,也比爽快赴死要好。讲到“活着”,大家自然会想到余华的名著《活着》。小说中的福贵先丢家财后失家人,自己死里逃生最后苟活人世。福贵的一生饱经沧桑,最终却在磕磕绊绊中活到了最后,他亲历了家族的历史兴衰,也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他的“活着”中,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渺小在较量中见出了高低:福贵在所有方面都失败了却“活着”,他经历的一切辗压了他却最终消失在历史深处。福贵的“活着”是苦难的卑微的,却也是坚韧的有力的,在“活着”的坚持中,他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活着”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它本身就自带欢快。难怪翻译家杨苡喜欢说:“活着就是胜利”──她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泼皮腔转化为一种“高大上”的乐观信念:人生胜利的目标,就是“活着”!这时的“活着”就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有了从一种“状态”(活着)递升到另一种“状态”(胜利)的意味;它也不再仅仅是“现在进行时”,而带有了“迈向未来”的“将来时”指向。

  不过,“活着”的这种“状态”和“信念”对于残疾人史铁生来说却过于遥远,相反,他对“活着”有着异于常人的悲观。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每当此时,他的母亲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然而母亲在这样说的时候,她的病其实已经十分沉重。母亲的去世改变了史铁生对于“活着”的认识和态度,因为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使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要好好儿活!这才是“活着”真正应有的完整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