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气转暖,骑自行车上下班,沿途看看花红柳绿,感受春光。从我家到单位,大概八公里,骑行三十多分钟。一边骑,一边听导航软件在耳机里絮絮叨叨,告诉我已骑了多久、多少公里。我发现,它的“话术”很高明,每告诉我一个数据,总要加一句“相当于”。比如,“你已骑行三公里,相当于绕外滩两圈。”手机里的运动软件同样精通这一话术,在我为每日万步奋斗时,它常会提醒,“你已经消耗八十卡路里,相当于一根香蕉的热量”。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相当于”直观形象。三公里是多远,很难想像,八十卡路里更看不见摸不着;而外滩呢,只要去过上海的人大概都知道,至于香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当我听到前一句提醒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原来我绕着外滩骑了两圈了;听了后一句,愧疚感瞬间爆棚,消耗掉中午吃的那根香蕉还真不容易。这说明,“相当于”话术,至少对我很管用。
“相当于”的应用十分广泛,既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具体,还能让微小的事物变宏大。有人计算过,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少打印一张A4纸,相当于在地球上少砍伐四万七千一百棵树。每天打印A4纸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薄薄的A4纸张和四万多棵树联系起来,就把“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讲得更明白了。
当然,“相当于”不能用过头。记得小时候有一种跑步比赛的游戏,参赛者记录每天跑了几公里,跑了几天宣布“相当于”跑到上海了,又跑了几天再宣布“相当于”跑到北京了,小伙伴们之间还可以互赠里程,如此一直跑下去,理论上似乎月球也“相当于”“跑”得到的。不过,这样的“相当于”或许只能消解部分跑步锻炼的乏味,却无法给人以行万里路应有的阅历和收获,实在和蒙着眼睛绕圈推磨的驴子没有多少区别。看来,“相当于”如酒,少尝即可,不可贪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