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多一些“白话文”\蓬山

2025-04-25 05: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北京儿童医院去年开设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几个月以来接诊已近一万人次。小孩子由于焦虑、压力、霸凌等各种原因不愿上学,是很多家长头痛的问题。该门诊堪称直击痛点。而直接使用“拒绝上学”这样的称谓,也广受好评,简洁明瞭,没有采用“校园恐惧症”“厌学症”之类的名词。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胡适不遗余力提倡和践行白话文的几桩故事。胡适过生日,亲笔给前往祝寿者回复道谢信,开头第一句是:“昨天小生日,惊动各位老朋友。”他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站出来批判胡适。

  作家王鼎钧曾回忆:“那时候,事情一沾上胡适,大家就不好意思使用文言。”胡适从美国返台湾时,文艺界的欢迎横幅就用白话文写:“我们热烈地欢迎您!”年轻人结婚,在报纸上刊登启事“我俩结婚了”,颇有当今在朋友圈官宣婚讯的风格。

  十多年前在香港某街心小公园,看到一则“不准通过”的告示,这就比“严禁”“禁止”“请勿”更通俗。后来回北京工作,公司要拟定一个办公场所守则,我便依样画葫芦,把“禁止喧哗”改为“不准大声说话”──老板又改回“禁止喧哗”,嫌“不准大声说话”太俗也。

  不仅形式上,内容上多一些“白话文”“大白话”更重要。前几天,湖南衡阳某医院招聘,误将内部材料发布到网上,反而赢得一片喝彩。因为内部材料内容很直白,比如“外科学”备注是“有博士就不要硕士”。打开天窗说亮话,给求职者以清晰预期,打破信息不对称,不像好些招聘启事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反而耽误求职者的时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