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者Emily Mester回忆,童年时期每周日都会全家出动,前往开市客(Costco)购物。对身为天主教徒的家人来说,这个超市的功能远胜教堂,是全家每周体验同一“仪式”的唯一场所。她的散文集《美国大包装》(American Bulk:Essays on Excess)正是这样从个人角度、以亲密笔触勾勒出普通美国人和消费主义的复杂关系。
Mester以同情口脗揭示出父亲、奶奶等家人购买、囤积货品的深层原因。如,父亲从小被父母教导要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童年开始打工,从未有过任何奢侈行为。根深蒂固的“匮乏”记忆促使他成年后特别喜欢购物。他表达爱的方式是买东西送给家人,展示成功的方式也是显摆家里应有尽有,任何工具都能找到。而她奶奶囤积物品达到了病态程度,商品广告、空瓶空罐、免费赠品都舍不得扔掉。最后房子根本无法居住,她某一天带上行李箱离家出走,放弃了原来的居所。
Mester在书中说,美国人热爱开市客、沃尔玛等超市,因为琳琅满目的大包装(bulk)货品可以驱散他们对匮乏、贫苦的恐惧。他们也深爱“买一送一”、“吃到饱”、“无限续杯”等噱头,因为“足够”还不够,商品必须丰富到溢出才能提供安全感。同时,政府也大力提倡消费,将其鼓吹为“爱国主义”的表现,因为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才能“让美国再次强大”。当年“九一一”恐袭发生后,小布什总统就曾号召国民大力购物,支持美国。
这种心态未必是美国人独有。但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可能造成民众对经济衰退、生活水准降低格外敏感、脆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