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礼仪师之奏鸣曲》于二○○八年公映,我当年是座上客,虽然细节已甚模糊,但剧情大致记得,更没有忘记,当时我被感动得掉过多次眼泪。想不到,十七年后进戏院欣赏《礼仪师之奏鸣曲》(4K修复版),我还是不争气地再次感动落泪。
一晃眼十七年,我除了白发渐长,还从不谙古典音乐,成了古典音乐会常客,再看以大提琴为重要元素的《礼仪师之奏鸣曲》,至少多了一个观赏角度,譬如电影初段,立即认出主人公小林大悟当大提琴手的管弦乐团,在解散前夕演奏的,正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终章《欢乐颂》,似是终结却又欢快愉悦,呼应该片以转换事业跑道以至死亡敞开新旅程的寓意。
大悟因乐团解散加入失业大军,自觉力有不逮,索性放弃音乐梦,毅然偕妻子美香回到家乡重新出发,误打误撞当上资深礼仪师助手,渐渐从这个特殊职业,重拾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尽管偶然还是会拿出小时候拉过的大提琴,自娱一番,但大悟的确放下了成为大提琴手的执念,但另一边厢,他为先人抹拭、清洁、化妆、换衣服,手法利落娴熟,全神贯注态度尊重一丝不苟,有节奏有过程,某程度上不也像一场表演?作为前大提琴手为先人盖棺入殓,也甚有献上最后一曲之意。是他与先人的合奏。
片中大量运用古典音乐,突出死亡以至入殓仪式的庄严神圣,而大提琴被认为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死者不语,却仿佛借着琴音诉说无言的情感,也象征跟家人对话与告别。大提琴弦音,温柔也忧怨,好作最后的祝福与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