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是个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作家群体的组织者─她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于一九六七年共同创办了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广邀世界各地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去美国爱荷华城(Iowa City)住一段时间安心写作。这个“国际写作计划”自成立以来,已有数百位作家从中受惠,而聂华苓和安格尔,尤其是聂华苓,为了文学就如同这些作家的“保姆”,给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聂华苓和安格尔用文学联结世界,也沟通两岸。一九七九年“国际写作计划”举办“中国周末”,首次将一九四九年以后隔绝了的海峡两岸作家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文学创作的前途”。这是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破冰之旅,从此两岸作家有了往来,两岸文学有了交流。聂华苓的开场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从北京,从台北,从香港,到爱荷华来。这一点就说明了:我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情,我们对中国文学前途的关切”,“我们的聚会纯粹是写作人之间的一次交谈、交流”。正是出于“对中国文学前途的关切”,聂华苓邀请了很多中国当代作家如陈映真、王蒙、汪曾祺、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等前去“国际写作计划”,让他们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并有机会与外国作家广泛接触。在帮助内地及港台作家“沟通交流”“走出去”方面,聂华苓功不可没。
为了让“国际写作计划”成为来自世界各地作家共同的家园,聂华苓殚精竭虑筹措经费,许多华人精英人士在聂华苓的感召下慷慨解囊成为“金主”,而为了让来到“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能安心写作,聂华苓又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丁玲夫妇来“国际写作计划”时,聂华苓担心他们年纪大了洗澡会摔倒,专门买了防滑垫开车给他们送去─身为“国际写作计划”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聂华苓堪称贴心“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