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莫奈《干草堆》系列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重复”,而是“不可能的捕捉”。
莫奈选择了最平凡的题材,也就是几堆农夫晒谷的稻草。这些稻草堆,本身毫无神秘,甚至可说是农村生活中最不起眼的景物。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使莫奈得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他真正想画的东西,即那无法用手触摸的光,以至光所指涉的气氛、时间,还有感知的流动。
我们总以为,看见一件东西,就等于理解它。但莫奈提醒我们:看见的,只是现实的碎片。每一个瞬间的光影,都在偷偷改变我们的视觉印象,而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莫奈一次又一次回到田间,不是为了画出更多干草堆,而是为了寻找那些平常人“看不见”的东西。
我们习惯用“记忆”去填补“看不见”的空白,于是我们自以为看懂,但实际上只是放弃了深入。莫奈用“系列”的方式,迫使自己,也迫使观者,不得不深入地细看这种变动。
《干草堆》不只是一系列风景画,而是透过一个“系列”而引导的一次关于知觉的探索。朝霞时,干草堆是粉红与金黄交错的柔软;正午时,烈日让它们变得几近白亮;傍晚来临,红紫色的光从天边洒下,将稻草染成火焰;而当雪覆盖大地,它们又沉浸在灰蓝与银白的世界里。莫奈不是画二十五幅干草堆,他画的是二十五种光的表情。
创作的执著,有时近乎痴狂。莫奈曾经在户外同时摆放十多个画布,随着光线变化,他便可以迅速更换画布,只为追赶那稍纵即逝的色调。他知道,某些光影只会出现几分钟,错过了,就只能等待不知会否重临的下一个机会。
于是我们又可以这样想:或许,干草堆不是主角,光也不是主角,而真正的主角是“变化”。那难以名状的“变化”,是那种我们从不察觉,但却真实存在于世界的微小差异,这就是莫奈让我们看到的“真实”,同时是他努力展现的真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