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湾区听雨/公园与地摊\黎 园

2025-05-08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暮色浸染深圳湾公园时,柠檬茶摊亮起暖黄灯带。玻璃罐里的金桔在冰水中浮沉,竹製搅拌棒碰撞出细碎声响,混着街头歌手的结他弦音,织成大湾区春夜特有的市井韵律。

  珠海情侣路的椰影里,设计师阿凯支起露营桌椅,帆布包上的“咖啡换故事”格外醒目。他的摊位对面,退休教师陈姨正教游客用棕榈叶编蚱蜢;广州麓湖公园山径旁,退休军人老周的文创摊位摆着木雕红棉;佛山千灯湖草坪上,跨境电商从业者阿珊用LED灯串圈出“中古饰品角”;东莞松山湖科技企业员工,则在周末把实验室研发的香薰搬进公园市集。

  绿地承接烟火,大湾区公园与地摊的结合,在秩序与活力的天平上寻找新的支点。数据显示,仅深圳公园每月新增摆摊申请超两千份,三成来自失业青年,三成是拓展副业的斜槓青年,这些流动摊位成为大湾区产业转型的柔性缓冲带。

  然而草坪上的热闹总伴随着争议。广州大夫山森林公园环卫工人凌晨三点扫完落叶,天亮就被奶茶杯覆盖;深圳中心公园曾因摊位电线短路险些引发草坪火情。代际观念碰撞更显微妙:天河公园跳交谊舞的退休老人与办“即兴戏剧工作坊”的年轻人常为场地争执。

  破局探索已悄然展开。深圳《公园城市管理条例》将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大鹏半岛生态公园设“绝对禁摆区”,福田中心区公园划定“潮汐市集区”;珠海横琴试点“公园摊位区块链管理系统”,摊主垃圾处理量与信用积分挂钩;东莞松山湖联合高校开发智能餐车,内置油烟淨化和厨余处理装置,收摊后自动折叠成花箱,摊主需通过食品安全VR考试,顾客扫码可查食材溯源。广州荔湾湖公园的“摊主听证会”上,卖糖画的老手艺人展示改良炭炉方案,环保志愿者出具可降解油纸检测报告,烟火气与生态保护的共识在讨论中凝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