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四月三十日晚上八点半,在通讯史或媒介史上,都值得记上一笔。这一天,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全文二百七十六个字,收报人为“广大市民朋友”。这一天,是杭州电报业务的最后一天。据报道,这一天之后,内地保留发电报业务的城市只剩下北京。
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发出于一八四四年。于国人而言,电报是舶来品。中国内地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于一八八一年。杭州的电报始于一八八三年,迄今已跨越了三个世纪。在我小的时候,用电报传递信息还比较普遍。家中老人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你以后到远地方去念书去工作了,要多给家里写信,急事就拍电报回来。等我真的到了“远地方”读书,长途电话已很方便,电报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手机大张旗鼓进入大众生活的前夜,一度风靡的BP机与电报有几分相似。一九八三年上海开通内地第一家寻呼台,恰好在杭州有电报之后一百年。没几年,“汉显机”问世了,狭长的屏幕上能滚动出几十个汉字,宛如今天的弹幕,更像随身携带的电报。
传播学认为,媒介即信息。媒介还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文法和文体。刻在龟甲牛骨上的古代文字十分简练,即与材质特性及刻写之艰难有关。电报是按字收费的,我印象中一个字大概一毛多钱,为省钱计,电报的内容尽量简洁,一个字能讲清楚绝不加第二个字,这样的文字密度和硬度都很高,别有一种美感。作家海明威的文字以简洁有力著称,也被称为“电报体”。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电报的实用价值几乎彻底退出了生活,作为通讯技术的电报渐渐消失了,电报的审美意义却会以“电报体”的形式继续流传。同时,作为通讯变迁的见证,拍电报或许还会成为文旅体验项目。看发报员以“滴滴答答”的旋律讲述光阴的故事,就像看“锔瓷”匠人在碎瓷上缀补过去的时光,岁月流逝中的暖意扑面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