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我佛无著经》\轻 羽

2025-05-12 05:02: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是香港演艺学院成立四十周年。犹记得学院成立之初,曾被部分人士批评为“湾仔大白象”,其时学院在湾仔海旁建成,就像是闹市边沿的孤舟。然而,学院四十年来培育了不少本地优秀演艺人才,令香港表演艺术节目热闹缤纷,水平不亚于其他现代城市。学院本年的重点音乐剧演出《我佛无著经》,不单是全校六个学院共同创建的演艺节目,亦展现了艺术传承的“真善美”。

  以《我》剧为学院四十周年志庆演出亦有因缘。香港戏剧家陈敢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编写剧本《取西经》,以我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为创作起点,后设唐僧师徒取得西经返唐朝后的故事。陈氏剧本最终主旨是师徒历练而得出“验”字,引证人生成长的经历。演艺学院于二○○七年曾以《取西经》为大型节目,各院系学生与剧坛前辈演员合作演出,展示训练成果。

  今年的《我佛无著经》意念源自典籍《西游记》和话剧《取西经》。编剧张飞帆同样以“西游”末段为故事起点,唐僧师徒取得的是“无字真经”,没法向朝廷交代。佛祖如来说:“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我》剧借此为主旨,最终带出“无字真经”的“真”其实是鼓励人们追求人生真谛。角色沙僧在剧末高唱引述师徒的经历和感情才是真经的意义,令观众当头棒喝。

  《我》剧作为演艺学院六院合製的作品,全剧包含了开场录像,以及剧中的音乐、舞蹈、科艺和戏曲成份。戏剧学院署理院长黄龙斌担任导演,成为全剧的总舵手,让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同时展现浓烈的团队精神。全剧有关唐僧师徒经历的磨练,辗转传承至演艺学院的艺术训练,不少现任老师从前都是学院的学生,至今为人师表,在学生心中栽种一粒小种子,启发学生成为香港社会的未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