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奇葩论文背后\关 尔

2025-05-13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继协和医学院“董小姐”风波之后,近日内地医疗界又因曝出“男女不分”的奇葩论文而引发舆论热议。有网民发现,多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妇产科领域论文,均出现男性患者的数据。如此匪夷所思的常识性谬误,竟然出现在权威医学期刊上,令人瞠目结舌又啼笑皆非。

  不过,查实这些论文的作者基本都是基层医护人员之后,舆论对他们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所作所为加以谴责之余,也给予了一定的宽容度,认为更应该检讨的是这一荒诞现象背后不合理的晋升考核机制。

  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技术职称评比制度,是决定内地基层医护人员职位及薪资的重要因素。在这当中,.于指定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又成了绕不过去的硬指标。但现实中很多基层医护人员或是处于科研零基础水平,或因临床任务繁重而无暇专注科研,在晋升压力面前,有些人就花钱请“枪手”代劳,“论文工厂”也便由此应运而生。

  畸形的学术评价体系催生了灰色产业链,也让学术期刊版面成了奇货可居的“香饽饽”。统计显示,目前内地公开发行的各类医学学术刊物有一千多种,每年发表论文近十万篇。“科研成果”批量高产的背后,是“交钱即发”的行业潜规则从中作祟。部分在经济效益面前罔顾学术底线的期刊,将收取高昂“版面费”当作一门稳赚不亏的热门生意,原本严肃期刊“三审三校”的审核机制也在利益侵蚀中形同虚设。如此一来,“男性高危产妇”这样贻笑大方的低级错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也便不足为奇了。

  要彻底根治这一学术乱象,一方面应加快科研诚信法治化进程,对参与论文代写代投产业链的机构及个人进行严肃追责;另一方面则应破除“唯论文”的单一量化评估模式,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有效遏制学术功利化的制度诱因。唯有通过法治震慑与机制创新的协同推进,方能构建起清正严明的学术生态体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