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谁对当今台湾文学生态最了解,我的回答是封德屏。以我个人的观察,如今的台湾文学“活”在《文讯》里,作为《文讯》杂志的社长兼总编辑,封德屏带领《文讯》不但延续了一九八三年“创刊伊始即以搜集、整理及研究台湾文学史料为己任”的传统,“借静态报道及动态活动的企划,记录文学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而且在二○○三年独立经营后,将《文讯》的办刊宗旨扩大到“关心‘非主流’的文学人、艺文活动及地方风采,用专题企划探寻台湾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脉动;定期举办文学性且具史料意义的活动”。
除了牢固“资深作家”、“文坛新秀”、“作家行止”等品牌栏目,《文讯》还积极设计了许多专题“考察”台湾文学,如“台湾作家作品在大陆出版现象”“台湾文学杂志专号”“台湾推理文学的天空”“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发展与思潮”等,这些专题不但精准地紧扣宝岛文学中的一些突出现象,而且也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专业视角──将这些专题连缀起来,就是一部现成的《台湾文学面面观》。
除了在刊物上设置专栏、设计专题,《文讯》还积极参与台湾文学的“建设”工作,如编辑《作家作品目录》、《文学年鉴》等大型工具书;主办“青年文学会议”;出版“‘五四’九十周年纪念专刊”《怀想五四 定位五四》和《亲情图──作家用照片说故事》《瞬间永恒──台湾资深作家照片巡回展》等“特刊”。这些工作的长期累积,沉淀出台湾文学的历史文脉,也勾勒出台湾文学的当今形态。
王鼎钧在为封德屏《荆棘里的亮光──〈文讯〉编辑台的故事》一书所写的序中有言“文路寂寞,文讯偕行”“存真去伪,激浊扬清。史不可灭,惟德之屏”。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