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搭子”相处指南\胡一峰

2025-05-14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五一,年轻人又有了新玩法──“捡搭子旅游”,这有点像旅行团的落地成团──在目的地组团出游,但省去了旅行团这个“中间商”,游客自行在社交平台上联络组团。从网友的经验看,“捡搭子”存在一定风险,“捡”到聊得来的,一路欢歌笑语,如果“捡”了个脾气不对付的,旅游乐趣就大打折扣,要是遇“搭”不淑,好端端一趟旅游反而多出一堆麻烦、惹一肚子气。

  “搭子”其实自古就有。杨六郎麾下大将焦赞和孟良,本是结义弟兄,行军打仗形影不离,人称“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可谓大宋好搭子。佛家讲因缘。对于某种结果而言,“因”为内在因素,“缘”为外在助力。这几年“搭子”吃香,吃饭搭子、电影搭子等纷纷涌现,主因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

  一些原先不可能接触的人,如天南海北的两个宅人,因为互联网变得熟络。一些原先无法成为朋友的理由,比如都喜欢在晚上遛狗,借由旅游社交平台,有了一次见面,多次相约,成就一对好搭子。互联网也会让一些原本牢固的关系趋于断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各个捧手机、对电脑,全神贯注于远方的“搭子”,对身边亲人视如空气。异地的好友,偶有相会的机会,本该特别珍视,却因在网上“天天见”而兴味索然,退化为可有可无的“搭子”。

  当人们天生的陪伴需求在垂直细分中成为不同于同事合作,又比传统友谊更稀薄更精准的搭子关系,我们进入了“万事皆可搭”的时代。与传统友谊相比,搭子关系是短暂的,搭子之间不抱长期亲密关系的期待,更不适用“朋友有通财之义”“过命的交情”等友谊伦理。在搭子关系中如何自处或相处呢?综合网友的经验教训,一事一搭、界限分明,好聚好散、“及时止损”,大概便是“搭子相处指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