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人类的存在变得渺小,又轻盈。
当我们攀上山巅凝视远方的山谷,或在潮湿的林间小径漫步,又或一抬头,见到那轮清冷的月亮与点点繁星,人便有身在大自然的感觉。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于一八一九到一八二○年间创作的《两位男子凝视月亮》(Two Men Contemplating the Moon),正是这种瞬间体验的具象化。
画中两位头戴黑色贝雷帽、身着灰绿色大氅的男子,以背影示人。他们静立于枯死橡树与挺拔云杉之间,薄雾氤氲,地面布满干枯树枝与岩石,而远方的夜空,则是以黄金分割比例构图,细腻呈现了黄昏的余晖与新月微微上弦的弧度。这种冷暖对比,强化了画中的空间感,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画中,弗里德里希运用了“衬背人像”(Rückenfigur)手法,鼓励观者将自身融入画中,与画中人物一同凝望。他曾言:“闭上肉眼,先以心中的眼观看,然后将心中所见带入光明,令他人得以自外而内的感受。”
在此,弗里德里希鼓励我们,不论是倾听海浪拍岸,或在高原任风吹拂面颊,只要我们愿意静心,便能体会人类所追求的“崇高感”(sublime):对比大自然的尺度,人是微不足道的,而烦恼也只像尘埃,忧愁顿时轻盈,当人越是察觉自身的渺小,越能获得无拘无束的自在。
那么,何时才能感到自身的微不足道?随时可以。我们可以登上城市高楼,或走到郊外荒野,只要抬头仰望,即可看见月亮的柔和光芒;我们又可于深冬清晨,身在原野,静待朝阳透过树梢洒下第一缕光;或是在夏夜,躺在草地,聆听虫鸣,观察星河。每一次凝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得以超越尘世的局限,回到纯粹。
正如《两位男子凝视月亮》的两人以静默示范了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我们在凝望月与星的瞬间,也能与自身对话,与自己的自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