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婚姻登记条例》于今年五月正式实施,近段时间各地婚姻登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尤其是在“5‧20”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良辰吉日”,不少地方都出现婚姻注册“一号难求”的火爆情景。这股由“简化登记程序”重新点燃的结婚热潮,能否真正扭转持续低迷的结婚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条例最大的突破点,在于打破户籍限制、实现全国通办。此举每年预计可惠及数十万流动适婚人群,他们曾因婚姻登记与户籍绑定,不得不支付数千元路费或忍受繁琐证明,新规的实行客观上降低了他们缔结婚姻的行政成本。
制度性障碍的破除确实释放了积压的婚姻需求,但这种行政便利创造的增量,本质上是对存量需求的唤醒,而非新需求的创造。一方面,适婚人口基数的持续萎缩已成定局,即便政策能激发部分观望群体的结婚意愿,也难以填补人口断崖带来的数量缺口;另一方面,新世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已悄然发生改变,很多人不再将结婚生子作为人生的必选项,而是更加注重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追求更多元化的幸福路径。
而新婚姻法中有关离婚冷静期的制度设置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新规设立的初衷或是为了遏制冲动离婚,但同时也降低了婚姻纠错机制的灵活性,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了年轻人对迈入婚姻的谨慎态度。
婚姻决策本质上仍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命题。如果购房压力、育儿成本、职场发展等结构性矛盾未能有效化解,单纯简化行政程序的边际效用显然有限。当年轻人仍在为“结不起婚、养不起娃”焦虑时,一张可异地办理的结婚证,终究难以承载他们对婚姻的全部期待。真正的婚育友好型社会,不在于降低婚姻的入门难度,让婚姻变得更容易开始,而在于提升婚姻的存在质量,使婚姻更值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