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在圣托马斯教堂聆听巴赫\王 加

2025-05-21 05: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七二七年,身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音乐总监的巴赫为复活节前的周五谱写了著名的、描述耶稣基督从降生到受难再到复活的宏大《马太受难曲》。两周前的周日,再访圣托马斯教堂的我有幸在巴赫的安息之地亲历一场教堂音乐会。坐在观众席中聆听着巴赫的音乐,除了有时空穿越之感,感觉灵魂都被洗礼了。想到当年门德尔松偶然在莱比锡发现并力排众议首演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且二人都长眠于此,似乎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场。借着在巴赫工作了二十七年的圣托马斯教堂听罢现场音乐会的热乎气,本周推荐一张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选段。专辑由飞利浦唱片公司于一九八五年灌录并发行,德国指挥家彼得.舍尔勒执棒萨克森国立管弦乐团和莱比锡广播电台合唱团,携手斯洛伐克女高音路契娅.波波娃、荷兰男低音罗伯特.霍尔等多位歌唱家联袂演绎。专辑封套选择的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安杰利科修士的《基督下葬》局部。

  作为曾经圣马可修道院祭坛画的局部嵌板,这幅木板蛋彩油画描绘了基督受难后被安葬的庄严场景。尽管尼哥底母在他身后支撑着其躯体,单就圣母玛丽亚和施洗约翰分列两侧扶着他双手的肢体语言来看,已逝的基督身体似乎格外轻盈。哀悼圣母和施洗约翰强化了此悲剧的戏剧冲突,而他们身后如黑洞般的岩石墓穴也寓意着死亡的尽头。前景的花卉草坪和远景的森林显然已经预示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主义趋势;而基督脚下矩形的裹尸布则表明安杰利科已开始尝试将焦点透视法引入画中。为了强化基督受难的场面,所设计的黑胶封套调暗了画作原本的风景背景,前景的草坪也做了部分裁切,仅保留了基督受难的人物部分。

  “碟中画”《马太受难曲》选段/《基督下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