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犯错,常会对父母辩解“我不是故意的”。多年前,有位芝加哥警官开车撞死一位骑自行车的九岁男孩,但他只收到交通事故认定而不是被起诉犯罪。新闻报道后,大众舆论哗然。在儿童死亡的情境中,肇事者并非故意杀人似乎无关紧要。同样道理,如果有人触犯文化、道德禁忌,哪怕行为本身没有对他人造成损害,也会遭到大部分人的谴责。
人没有“读心”技能,只能通过观察他人言行推断他们的想法。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心理学家Liane Young专门研究我们如何推断他人动机,生成相关的“想法理论”(Theory of Mind)。她的研究发现,当人致力于解读他人想法时,右耳上方到太阳穴后面的人脑部分特别活跃。如果打断这种大脑活动,我们的道德评判会遭到干扰,会对平常不赞成的违规行为轻轻放过。如果人脑相关部分受损,就无法有效判断他人的情绪、想法,也不易和他人产生共情。
三岁幼童不知他人的想法与己不同,想当然地觉得别人应该懂得自己。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却随时都在有意无意地判断他人的动机,并据此做出合适的反应。但我们对“自己人”通常网开一面,愿意想像他们之所以犯错有不得已的原因,“论心不论迹”。对“外人”却过分严苛,“论迹不论心”,倾向于推测他们的行为都出于一己私利,不值得原谅。
不幸的是,这种思维倾向容易给花言巧语的诈骗犯和不良政客带来可乘之机,乃至对个人财产、群体团结造成伤害。有鉴于此,哪怕做不到完全不偏不倚,我们也要加强自省,尽可能避免堕入偏听偏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