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成为精神家园的今天,“网感”这个词,可谓耳熟能详。究竟什么是网感,极难定义,但不妨碍我们对网感的追逐。这就好比诗极难定义,却不妨碍我们享受诗的美妙。在我看来,网感其实是一套渗透在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中的互联网语法。没错,互联网是有自己的语法的。英格丽.理查森说:电脑屏幕和传统的电视屏幕或电影银幕的一大区别在于,“我们不再是‘后倾’的观众或观察者,而是‘前倾’的使用者。”作为一种媒介,它在产生之初,就许诺了互动体验。
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其逐渐累积的叙事手法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前不久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小说《北上》。播了几集后,有观众提出,电视剧和原著的差别太大了;原著党更批评电视剧只是“借船北上”,与小说内容相去太远。辩护的声音则说,电视剧是对小说原著的“续写”。
以我陋见,“续写”说法不妥帖。一般来说,“续写”应当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延长线做文章。比如,高鹗续写《红楼梦》,虽多有差评,但情节走向基本没有偏离前八十回的思路,这也是高续受认可的原因。而电视剧《北上》并非如此,它其实是一次“同人再创”。剧中的人物、场景,既属于《北上》原作又融入了再创者的新构。
跨艺术门类改编,本是再创作再表达的过程,既要考虑不同艺术的语法要求,更要考虑时代对艺术的新需求。当下,互联网提供的新语法便是时代需求最重要的体现。二○二二年播出的网络剧《开端》用了“无限流”的叙事方式,在充沛的网感中讲述了一个见义勇为的老故事,给了观众新的趣味。电视剧《北上》以同人再创的方式完成改编,则更充分地展现了互联网新语法的广谱适用性。随着网络文化继续迭代发展,相信不同艺术门类跨界再生还将迎来更多新方式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