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又到,往澳门跟朋友谈茶事,计划下年的文化推广工作。会议前例必先吃午餐,朋友推荐一家轻食店,在澳门中央图书馆后面,专卖手作饭团,再配蔬菜、肉食,是难得的家常小店。点了番茄煮肉片,汤汁稀流,更似菜汤,甜酸轻浅,饭蘸汁、作汤饭都可。另有朋友配汤咖喱煮肉片,同样是旋风式吸入,很快就吃完。
清新餐点,还有菜蔬配煎小黄花鱼柳,鱼柳咖喱粉轻醃,微煎脆嫩,香港的午餐确实少见。小时家母煎黄花鱼,焦脆香口,加点豉油,下饭最好。外出用餐,黄花鱼有油炸、煎封,功夫不同,花费也不一样。清代《清稗类钞》有“食黄花鱼”一条,先谈物产的来源和流通,文说:“黄花鱼,一名黄鱼,每岁三月初,自天津运至京师,崇文门税局必先进御,然后市中始得售卖。”从古到今,农历三月,黄鱼当造,天津产多物美。古时先取优质黄鱼上贡,再开放民市出售。
黄花鱼煮法多,《清稗类钞》另谈煮法,指日常以煎煮较多,提到当时的做法:“家常自食普通之法,为煎黄鱼。切小块,酱油浸一小时,沥乾入锅煎之,使两面黄。加豆豉一杯、甜酒一碗、酱油一小杯同滚,候滷乾色红,加糖及瓜薑收起,则沉浸醲郁矣。”黄鱼切块,酱油先醃,取出需尽量沥乾,以免油煎时弹油,现代可用厨纸抹干。黄鱼两面煎黄,加豆豉、甜酒、酱油,取色取味。待酱汁收乾,鱼肉转色,表示已经炆煮入味,再外加调味取出,免取味过多,汁味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