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学讲座,赶往餐厅访问。中场仍赶得及堂食午餐,西餐厅坐落湾仔,装潢以红色配啡色,十分抢眼。食物摆盘简单,用料不错,先来菠萝特饮消暑,主菜是煎鲈鱼,下垫法边豆和煮番茄,调味不重,原味夹食清新。前菜是生牛肉多士,长形脆多士,上垫生牛肉,外加刨芝士,再放火箭菜,一口咬啖,味道融和,层次丰富。
牛肉生熟,配饼食一样好,薄脆醮鞑靼牛肉,浓淡相夹。还有包好的牛肉煎饼,牛肉馅料油汁丰富,一咬热烫飞溅,冬天暖手啖吃最佳。牛肉加饼有不同的组合,清代《蜀徼纪闻》就提到:“土司则切牛肉加饼上,烙半熟,捲而食之。”“土司”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的官职,所以饮食较好。牛肉煮半熟为馅,面皮外包,作捲饼食用,现在仍有烙饼捲各种肉类的做法。
清代《扬州画舫录》提到,不同人的饮食配搭各异,文中谈及:“火烧牛羊肉,猪羊杂什,大烧饼。”会是一同进食的材料,材料多少自选,可夹入烧饼,如近现代所见的肉夹馍。食物于各地,产生多重意义,清代《楚南苗志》记录苗地的历史文化、风土特色,书中也有牛肉与饼的文字,谈到:“于敞处以木柱四根,高一丈五尺者,埋于地中,横木板用茅草铺垫,陈设米饼、牛肉,上覆以屋,以祭众神。”苗人用木草起祭祀之所,横木加茅草就能成祭坛,上放米饼、牛肉,再建顶盖祭神。米饼代表农业,牛肉代表畜牧业,古时农畜收入富足,已属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