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病童的安慰\米 哈

2025-07-07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比病更痛的痛,是你亲爱的人病了。这种痛苦,填满了孟克(Edvard Munch)《病童》(The Sick Child,1885-1886)中那孤寂、无力、悲痛交织的画面,直击人心。

  当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孟克,用这幅画记下自己生命中最深的创伤:亲眼目睹姐姐约翰娜.索菲在肺结核的折磨中逐渐凋零。画中的少女虚弱地靠在厚厚的白枕上,脸庞苍白。陪伴她的女人,一身黑衣,低垂着头,似是无法直视这场离别。她紧紧握着少女的手,那双手在画面中央成为一个深刻的连结,仿佛是要抓住生命最后的温度。

  孟克笔下的这一幕,是对姐姐索菲的哀悼,也是对童年无力感的追忆。画面的粗犷笔触、厚重颜料和反复地涂抹、刮擦,都流露出画家作画时的焦灼。如同他很多其他的画作,这不是一幅要取悦观众的画,它没有华丽的细节,也没有柔美的色彩,而是以真切而赤裸的方式,呈现什么是撕心裂肺的痛。

  《病童》是对索菲的怀念,也是孟克对自身的回望。他自述,童年时也几乎死于肺结核,那种在病榻上与死亡擦肩的恐惧与孤寂,深深刻在心底。更糟糕的是,索菲的病逝,让他背负了幸存者的愧疚。正因为这一份愧疚,孟克不断重复创作“病童”这个主题。在四十年间,孟克先后完成了六幅油画版本,以及多个版画和素描稿。或许,这就是他面对创伤、了解失落,并尝试与死亡和解的方式。

  每个人大概都曾在生命中面对这样的时刻:当我们最爱的人病倒时,无论怎样用力握住他们的手,无论多么渴望为他们分担痛楚,却终究无力逆转病魔的步伐。那是一种被迫见证、却无法干预的痛,应该是其中一种生命中最残酷的无力感。

  然而,《病童》又提醒我们,哪怕那一份痛有多痛,我们还是要记得:我们曾经紧握彼此的手。有说,画中的孩子正在安慰那垂首的长者。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诠释,甚至看见了那女孩的嘴角有一丝的微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