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的老师,中国的孔子、荀子,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他们不但学问渊博,人格魅力强大,而且培养出了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高徒”。虽然有些“高徒”与自己的“名师”在学术观点上不尽相同,但“名师”与“高徒”之间的佳话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时光到了现代,师生关系似乎有了更为复杂的面向:讲究“师道尊严”敬爱老师固然是学生中的主流,爱护学生提携学生也是众多老师的常态,但老师说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乏其人,学生在毕业后与老师“断亲”也大有人在。从总体上看,当下的师生关系早已摆脱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约束。
在这样的“语境”下,当我参加“在文学中寻找永恒的荣光──赵瑞蕻教授新出版著译作品分享会”时,看到九十三岁的吴新雷教授,冒雨赶来参加会议并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受教于赵瑞蕻老师的点点滴滴,我被吴老师对自己老师的那份诚挚的感情深深打动了。吴老师说“别说下雨,今天就是下雪我也要来!”身为老师,能有一个九十三岁的老学生来参加自己的作品分享会,这是多大的福气。相信赵瑞蕻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倍感欣喜。
赵瑞蕻先生是世界名著《红与黑》第一个中文版译者,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当年他译的《红与黑》并非全本──这成了他的一大遗憾。为此,他远在法国的研究生范东兴克服困难,补译了老师没有译完的部分,终于使得赵译《红与黑》得以完璧并在今年问世。他的另一位研究生黄乔生曾任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为老师学术代表作《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再版专门写了《重读小札》,深入分析精心导读,而同为研究生的唐建清则为此书再版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如今,带有学生费心用力印记的这两本书都得以全新出版。从九十多岁的老学生,到六十多岁的研究生,都对赵先生满怀深情──作为老师,他非常成功。